"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,家之与家之相篡"中的"之"是不是衍文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22 09:58:52
<<墨子 兼爱中>>中"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,家之与家之相篡"中的"之"是不是衍文?我想知道历史上对这个字有无较细的注解?

注意:请不要简单说它不用翻译.

"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,家之与家之相篡"出自《墨子•兼爱(中)》,其中的“之”不是衍文,而是助词。

《墨子•兼爱(中)》中的原文如下:
子墨子言曰: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,家之与家之相篡,人之与人之相贼,君臣不惠忠,父子不慈孝,兄弟不和调,此则天下之害也。
其意思是:墨子说:“当今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攻伐,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篡夺,人与人之间相互盗窃,君王和臣子之间不惠不忠,父母和子女之间不慈不孝,兄弟之间不调和,那么这些就是天下的祸害。”

“之”字作为助词,用于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:
1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”
2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”
3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之利。”
4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”
5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之不知。”
6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之,烟炎张天。”
7、<助>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”
8、<助>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,没有实义。《孟子》:“口之于味,有同耆也。”
"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,家之与家之相篡"一句中,”之“的用法分别属于第8种和第2种,即”国之与“、”家之与“中的”之“是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没有实义的助词,而后面的两个”之“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,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。

另外,所谓”衍文“,是指因缮写、刻版、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。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,有时因两字形似而衍。如《汉书·窦田灌韩传》:“窦婴、田蚡皆以外戚重,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。”王念孙指出,句中“名显”专指灌夫。